审计署:全国1164所地方所属高校负债2634亿
来源: 日期:2011/09/10 浏览:2369次
来源:《济南日报》
转载自: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15059177.html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高校竞相圈地,新建扩建校园,依靠银行贷款建成一批规模宏大、华美壮观的园区。但随着贷款陆续到期,部分高校深陷还贷泥潭。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审计署不久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国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负债2634.98亿元。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些高校债台高筑的首要原因就是盲目扩张。  
      高校负债的陕西样本  
      陕西高校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债台高筑。到2009年底,陕西40所省属公办高校共负债102.68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近一两年来,陕西各高校还债高峰陆续到来,再加上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后,银行多次加息,陕西高校还本付息压力急剧加大、财务风险不断增高,有的高校收来的学费基本用来偿还银行的贷款,债务问题成为各高校校长最为头疼的问题,是制约着陕西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高校负债经营在各地并不少见,全国到底有多少家高校目前正债台高筑?这可以在审计署不久前披露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统计数据中寻找答案。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债务余额超过10万亿元,高校的债务在其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呢?审计署科研所副所长刘力云,在7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审计结果,到2010年底全国一共有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有地方政府性债务,大概的金额是2634.98亿元,整个这个债务应该说是规模不小。”
      借新还旧率超过50%
      这么一笔规模不小的高校债务,让校长们愁眉不展,同时也让当地政府忧心忡忡。分析数据表明“高校90%以上的债务余额是担保债务或者救助债务”。那么,什么是“担保债务”或者是“救助债务”?审计署科研所副所长刘力云解读说:“和我们地方政府型债务审计分类有关系,一类是政府担保责任的担保债务,也就是将来用非财政资金偿还。还有一类就是相关企事业自行举荐,用于封闭性项目,以单位或者项目自身收入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既没有提供担保也不负有法律偿还责任,担有救助责任。”
  另外,统计数据表明“地方所属高校借新还旧率超过50%”,也就是地方政府需要安排财政资金用于还债,化解地方所属高校的债务风险。“根据我们的审计结果,地方所属高校的借新还旧率确确实实超过了50%。”刘力云进一步解释,所谓的借新还旧率就是,当年通过举借新债来偿还债务的本息额于当年债务还本付息额的比。针对这个问题,刘力云称,在必要的时候,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高校现存的政府性债务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帮助偿还一些债务。而另外一个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对这一类的债务进行动态监控,积极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大学如何才能“不差钱”
      回顾近10年高校的发展模式,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的端倪,从2000年开始,一座座华美壮观的大学城建成,一些高校也因此深陷还贷泥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微博)在分析高校负债累累的原因时指出,一个方面原因是盲目扩张,就是增地盖楼,有大量的花费;其次是,学校或者国家的拨款过少,按理讲大学的发展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政府都有补贴和投入的责任;第三个是,学校其他的资金的渠道比较少,除了政府拨款和学费输入之外,社会募捐和社会合作所获得的办学经费极其有限,就导致学校的整体财务状况比较差。
      在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后,高校、地方政府、银行三方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盘。三方在各自的利益驱使下,扩招像脱缰野马。2003年教育部招生计划为335万人,而实际招生382万人,多招47万,此后持续几年均多招数十万人。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拨款为420亿元,2004年达到1047亿元。扩招以来,每年递增超过100亿元。如此加大力度的扩招,中央政府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贷款扩招,扩招再贷款,高校在贷款泥潭中越陷越深。
      大学如何才能“不差钱”?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管理者心中难以言喻的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认为,破解举债困局,目前高校的发展重心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升教育质量。“我认为高等学校发展规模的扩展现在应该告一段落了,从目前来看中国的高等学校在最近十几年的规模发展当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有所下降,所以我觉得现在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注重内涵的发展,一个方面要提升教育的质量,另外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他的效力,而不是盲目的去扩张,这是高等学校发展当中当前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苏楠)
 
      新闻点评:
      2007年,吉林大学欠债30多亿,濒临破产的新闻使得高校的债务问题一时之间炒得沸沸扬扬,全国性的高校债务危机也渐次浮出水面。通过吉林大学的事件使得各地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联合大学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譬如吉林大学和江苏政府所采纳的置换土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还贷的压力。此后,各地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债务问题,并设置了债务上限及警示线等措施,而且银行的谨慎贷款在某些方面也迫使高校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高校的债务问题便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2010年审计署的报告使我们意识到高校的债务问题依然很严重。为什么经历了2007年的事件后,高校群体没有吸取经验,努力减轻自身的债务呢?为什么在社会各界提出了很多有效的解决方案后,高校没有积极付诸实施呢?笔者分析了下原因,认为有以下解释:第一,高校对其债务还是秉着有恃无恐的态度,2007年虽然将高校的债务危机推向了风口浪尖,但在最后还是由政府提出了解决方案,替其出谋划策,为其埋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只要政府还存在,只要学校是公办高校,那么学校就不会破产。原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的观点是高校的债务应该由纳税人来负担,言下之意就是政府负担,因为学校是非盈利性质的,政府应该承担其正常的运转。这也是很多高校管理者的想法,由此就促成了高校债务不减反升。第二,高校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质量上,而不是一味的扩张。大兴土木,广建校园等被高校认为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而忽视了师资力量的建设,其实是本末倒置。
      在高校的债务危机问题上,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使高校教育走上正轨。其次,让高校意识到债务问题必须通过自身的能力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依靠政府,开源节流来维持自身的运转。最后,财政部在继《医院会计制度》后,即将颁布新的《高校会计制度》,规范高校的会计处理方式,在明确资金的去向等方面提高其财政透明度,对高校的债务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李琳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