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突击花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来源: 日期:2011/12/17 浏览:2030次
      [世华财讯]每逢年底,尤其是最后两个月,各级政府都会忙着做一件事情:突击花钱。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当今世界算是独一无二的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牵涉到各级政府的切身利益。中国一直实行“基数预算”,明年的预算要根据今年的来定,如果今年节约花钱了,不仅节约的钱要上缴,明年的预算也会减少。由此,在我国的预算领域,形成了逆向激励的潜规则:越能花钱的越能得到更多的预算支持。
      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突击花的钱,是否真的用到了民生需求等方面。答案显而易见,民生方面的支出,从来不需要“突击”,也不会让各级政府很为难。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预算公开,接受民众监督,这个顽疾便能迎刃而解。所谓的预算公开,就是要明确告诉民众,政府打算如何花钱,花多少钱,花到什么地方。预算一旦公开,就等于明确界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政府打算做什么、正在做什么、计划做什么,民众都能清清楚楚,不仅政府乱花钱的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纠正,同时也缩短了政府行为与民众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然,预算公开并非单纯地限制政府行为这么简单,因为,它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的纳税人意识,人们愿意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预算方案埋单。按照乔纳森·卡恩的说法,预算是“涉及现代社会中预算和民主治理相互关系的根本问题”。
      预算的公开往往是全社会共同推动的结果。美国民众从1890年就开始推动预算的公开,在1911年前夕,纽约市政府就开始用图片、表格、模型甚至电影,详细地向纽约市民说明政府做了什么。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由美国国会通过,随后由美国总统哈定签署实施。
政府把预算公开,换得的是民众更大的信任和支持。在西方国家,公众普遍非常鄙视偷税行为,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明白,自己缴的税用在了何处,而偷税就等于变相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也许,这一点好处是政府当初被迫进行预算公开时,没有想到的。
      预算公开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选择。也因此,对各级政府突击花钱且是为自己的利益突击花钱是绝不能继续容忍的。今年11月16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草案)》。首先就强调“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透明度。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要纳入预算。”
      期待突击花钱这种闹剧,早日淡出我们的视野。(上海证券报)
      新闻点评
      在我国目前的财政预算制度下,政府预算自己制订、自行拨付、自主花钱、自我监督的“四自财政体制”为政府部门提前埋下了挥霍浪费的种子,财政预算制度上的不合理铸就了年底“突击花钱”的祸根。同时,多数地方政府花钱不透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花钱行为缺乏来自社会与公众的有效监督。于是内在制度和外在监督上的漏洞导致了政府年底突击花钱等的现状。正如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炜光教授所说,“从本质上来说,预算首先不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的、法律的问题,是权力的归属问题。”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改革现行的预算制度,进一步健全各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完善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从现状来看改革现行预算制度尚需时日,解决当下的难题最现实的路径是大力推进政府花钱公开透明工作力度,加强政府预算信息披露,畅通举报和监督渠道,正如文章所说的将预算公开,让政府花钱行为真正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形成民众对各类政府花钱行为的有力制约。同时我们可以参考某些西方国家的做法,比如美国。虽然中美有不同国情,但这种将政府所花的每分钱都置于公民监督阳光下的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罗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