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41个政府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独立成表
来源: 日期:2013/03/05 浏览:797次
2013-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news.sohu.com/20130301/n367461364.shtml
                                                                                         作者:林洁 谢晓明
 
原标题 [广东领跑阳光财政 公众期待更多细节]
      近日,广州市政府41个部门陆陆续续公布了今年的预算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预算公告不仅有“厚度”,更有“细节”。最大的不同在于,牵动公众神经的“三公”经费(因公出境、公务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招待)在预算公告中独立成表,以供查询。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41个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总计为3.7亿余元,比2011年各部门“三公”经费决算总额减少3200.13万元。通过对比发现,29个部门的“三公”经费下降,而12个单位增加。公务接待费下降最为明显,约为前年支出的7成,减少近1848万元。
      这是广州第五年公开部门预算,“更进一步”公开“三公”经费的举动,赢得许多民众的认可。但也有人提问:为什么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不与去年实际支出比较,而与2011年的决算数据对比?表格能否不只是“大数”,多些解释与说明?
 
      29个部门经费下降,10个部门购车费为“零”
      往年,广州各部门的预算情况包括收入、支出、收支总表、公共财政四张表,今年却多了一张表:“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表。
      41个部门统一“动作”,表格由“2011年决算”与“2013年预算”两部分组成,下列“三公”各项预算数字,但表格内没有对数字的说明。有些单位在预算报告之外,附加了简要的“三公”经费说明。
      经过统计、对比,总的来说,广州“三公”经费各项较前年均有减少。如因公出国(境)项目,今年预算总数为4793.87万元,比前年实际支出数字减少近490万元;而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项目上,减少近540万元。而“三公”经费总额比前年支出减少约8%。
      其中,减少“三公”经费的部门有29个,下降最为明显的是公务接待费方面,今年预算约为前年支出的7成。多数部门表示,经费减少的主因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及市政府《关于厉行节约的若干规定》。如市规划局解释是因为“厉行节约,减少公务接待的规模和数量”,该部门公务接待费下降80%。
     “三公”经费下降较为明显的部门,如广州市水务局,从2011年到2013年,支出下降约40%。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城管委、环保局等10个部门的公务车购置费用一栏为“0”,意味着这些部门今年将不购买新的公务车。
      有12个部门增加了“三公”费用,增加数额从几万元到千万元不等。“三公”经费居各部门之首的广州市公安局增加了1222.66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近亿元(共9935.63万元,包括公务用车购置费1078.4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8857.23万元),引起公众热议。市公安局解释,公务用车购置经费增加,主要原因是公安执法执勤车辆、交警达到强制报废期的巡逻摩托车报废的更新需要,以及上级公安机关要求增配交通事故勘查车;车辆运行维护经费增加,主要原因是车辆增加和燃油、维修费用上涨。
 
      广东“阳光财政”领跑全国
      广东的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一直领跑全国,早在2003年,广东省在人大会议上就开始向人大代表公开部分部门预算,推行预算审查机制,到2008年,每位代表能拿到厚如砖头的所有部门预算报告了。
      去年,广东至少有35个省级预算单位将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费用挂在了网上,但账本内容普遍简单粗放,其中不乏“3个数字+3句解释”类账本,被指太过“粗线条”。
      据悉,此次部门预算集中发布,是因广州市财政局近日向各个部门发出了在2月25日前公布各部门2013年预算情况的建议。记者看到,在财政局公布本部门财政预算的同一天,它还挂出了《关于广州市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市直部门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并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指导推进各区(县级市)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在“阳光财政”的呼声下,又积累了多年财政预算公开工作的经验,可以看到,这次广州晒的预算确实“加了料”。 除了常规的的四张收支表,还列明了预算单位的工作职能、组织结构、编制数量,对具体的预算安排也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点评:
      广州市晒出的2013年度“三公经费”详细预算账单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这次的账单不仅晒总数,还晒出了经费预算与2011年决算数的增减额以及增减原因。这在全国来看尚属首次。
      早在2011年,中央各部委应要求开始率先公布“三公经费”的账单,但都只给出了一个笼统的数字。详细列出“三公”预算经费不仅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进步,其社会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这一方面的信息公开,民间呼吁已久,理论上并无障碍,操作层面也没有太大难度,可“三公”经费却迟迟不能公开,或者即使公开后也让人雾里看花,使得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大大受损。这次广州市的破冰之举,是在实践上对民意的一种回应,证明政府部门可以做到进一步透明阳光。
      我们在为广州喝彩的同时,也不禁会问“广州市已经晒了,其他地方会晒吗?”公众越来越重视对政府的监督, 账单公开是大势所趋,但在没有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晒账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我国现行的《宪法》、《预算法》,没有关于预算公开、公民参与的任何内容;于是,在实际操作中,账单公开的范围、时间、形式,以及是否公开由谁决定、有何责任、由谁问责等,都还并不明确,这就导致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将“能公开的都公开”变成“能不公开的都不公开”。
      制定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各类账单的公开细则,在制度上给予支持,才是将政府信息公开持续下去的关键所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唐婧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