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浙江山东等14个省未公开三公经费
来源: 日期:2013/04/19 浏览:664次
      从绝大多数情况看,由于在公开“三公”经费时大多未公开其部门的职员人数、车辆数量以及出国的具体情况,从而使得数据很难说明什么问题,也无法判断其合理与否。——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兵
  新京报讯 (记者 蒋彦鑫)在对31个省(市、自治区)“三公”经费公开情况调查发现,有14个省尚未公开。今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首次对全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三公”经费公开情况作了调查与评估,并推出《省级政府部门“三公”经费透明度特别评估》。
  在所有的政府部门中,课题组选择了办公厅、财政厅(局)、发改委等30个与社会公众联系较大的单位作为调查评估对象。调查方式为网上查找,课题组登录各个政府部门的正规网站,查找是否公开了“三公”经费;查找范围包括2011年“三公”经费决算和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的公开情况。
  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有17个省份公开了“三公”经费,但公开的部门数量不尽相同,多的有29个,少的只有1个;有14个省份未公开“三公”经费,即在查找的30个部门范围内,没有一个部门公开“三公”经费。
  从公开结果看,“三公”经费公开情况的好坏似乎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经费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公开的情况较好,但浙江、江苏却很差;经济落后地区如贵州、甘肃公开的情况较差,但陕西、青海却不错。
  全国政协委员蒋洪表示,2012年4月,中央要求省级政府在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即从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公开了“三公”经费即符合中央的意图,但此次近一半的省份没有公开“三公”经费,显然与民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
  ■ 焦点
  1 人大政协公开“三公”最少
  30个部门中,2011年,全国只有162个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到了2012年,全国共有224个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增幅达38.27%。
  以2012年的情况为标准,“三公”经费公开最多的部门是建设、文化、卫生和商务系统,分别有10个省份的该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公开最少的部门是人大、政协,分别只有一个省份公开了“三公”经费。
  财政、发改委、交通、教育、司法、国土、水利、国资委、体育局的情况也相对较好,分别有9个省份的该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其次是民政、审计、工商、统计、旅游和林业,分别有8个省份公开了;再其次是科技、农业,分别有7个省份公开了。
  不过,总体上来看,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情况都不怎么理想,没有一个部门做到了31个省份的该部门全部公开了“三公”经费。
  2 各省份同部门“三公”差异大
  各省份之间,同一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如何?课题组选择了卫生、建设、文化和商务四个“三公”经费公开得较好的部门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有10个省份公开了这四个部门的“三公”经费,由此计算出,卫生部门平均的“三公”经费是470.53万元,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的9倍;建设部门是505.51万元,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的15.2倍;文化部门是464.59万元,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的23.7倍;商务部门是476.55万元,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的27.7倍。
  四部门“三公”经费的平均数是479.3万元,但从平均数来看,四个部门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平均数则只相差8.8%。
  课题组认为,在同一个部门系统里最高与最低的“三公”经费之间动辄相差数十倍,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确实比落后地区的“三公”经费要高,二是由于各地对“三公”经费理解的口径和统计的部门范围存在不同。
  3 新疆18部门公费出国无支出
  课题组认为,在公开的“三公”经费数据中,有些地方的部门数据存在疑问。
  如新疆上述4部门2012年的“因公出国(境)费”均为零,这意味着新疆卫生厅、建设厅、文化厅和商务厅2012年没有一个人因公出过国(境)。
  实际上,在调查的30个样本部门中,新疆2012年公开了23个部门,其中有18个部门的“因公出国(境)费”方面均为零,只有财政厅、交通厅、国资委、体育局和地税局5个部门有“因公出国(境)费”。
  ■ 对话
  信息缺失导致公开意义打折
  对话人物: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兵
  新京报:中央单位和地方政府的公开程度相比有何不同?
  刘小兵:中央单位公布的部门更多、内容页更详细一些。地方政府公开还是要差一些。
  新京报:报告提出,信息缺失导致“三公”经费公开意义大打折扣。
  刘小兵:从绝大多数情况看,由于在公开“三公”经费时大多未公开其部门的职员人数、车辆数量以及出国的具体情况,从而使得公开的数据很难说明什么问题,也无法判断其合理与否。
  根据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平均而言,一个地方的省级部门其“三公”经费是479.3万元,但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是高了还是低了、合理还是不合理?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三公”经费零增长甚至逐步降低、理由是什么?从这些情况看,目前的这种“三公”经费公开的状况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
  新京报:报告提出,没有必要专门公开“三公”经费,为何?
  刘小兵:从信息公开的顶层设计上看,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去公开“三公”经费,只要将整个财政信息公开了,人们自然就会知道真正的“三公”经费是多少。
  所以我觉得,目前的“三公”经费公开只是一种顺应民意的应景之作,在没有整体财政信息公开的情况下,被公开的“三公”经费其全面性与真实性不免令人怀疑。
  新京报:那就意味着政府部门要公开所有的财政信息,你觉得现在有困难吗?
  刘小兵:我觉得没有困难。政府花了多少钱,钱都能花出去,公开有什么困难呢?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全部公开。如果你这个做不到,如何让人监督?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新闻点评:近日,各地陆续开始公布本级政府2012年“三公”经费决算和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政府财政透明度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但是,总体上来看,一些省份仍未公开“三公”经费信息,各级财政资金、公共基金的透明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经费、公务接待经费产生的支出。由于政府会计系统尚未对 “三公经费”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导致各部门披露的“三公”会计信息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2007年我国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政府预算支出按照功能和经济两套体系进行分类,功能支出反映政府支出的用途,而资金如何具体支出则在经济支出中反映。但是,目前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到底哪些支出属于“三公”经费,有的甚至将其视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公款出国旅游、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的同义词。社会公众在无法掌握各部门详细工作人员数量、经费使用方式等关键信息的情况下,只能使用“花钱多少”作为评价政府部门经费支出合理性的唯一指标。“三公经费”到底指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概念,还是权责发生制下的“费用(成本)概念”,亟需在会计系统中予以明确。本文认为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它的各项业务活动具有非盈利性,“三公”经费是否合理绝不能只看绝对数和人均数,更重要的是结合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性质和编制来评价。
                                                                                 点评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李琳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