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正视“三公”经费降幅背后的民意期待
来源: 日期:2014/02/11 浏览:505次
2014年2月11日 09:55:03 来源:新华网
http://www.gs.xinhuanet.com/jiaodian/2014-02/11/c_119122211.htm
28个省份近日在地方两会上公布了“三公”经费预算,与上一年相比都有下降,有的省份降幅达到30%,也有一些省份降幅只有约5%,还有的省份提出目标是“只减不增”。
    应当说,省情不同,“三公”经费预算总额、降幅不同实属正常,关键看是否贯彻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
    在中央力倡节俭、反对奢靡之风、严管公务活动的形势下,公众对各地戒奢从简期待甚高。因而,在各地密集出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新规之时,一些地方“三公”预算数据变化不大甚至“原地踏步”,公众质疑在所难免。对于质疑之声,各地应当及时解疑释惑、回应关切。
    回应质疑,最重要的还是公开透明。具体而言,如果各地能把预算公开具体到确定依据、用途、人均多少等方面,让公众知晓预算涵盖范围、囊括项目、经费明细等,自然有助于解疑释惑。
    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属于应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在公众疑虑尚存的情况下,期待各地做好释疑解惑工作,以更加开放开明的态度化解公众担忧,提升政府公信力。
    在“三公”经费预算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和使用中遵循“宜紧不宜松”准则尤为重要。行胜于言,年末能向公众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将最终影响公众对于政府部门戒奢从简实效的评价。各级政府都应通过更加精细、科学的管理,将厉行节俭理念贯彻到细微之处,实现“三公”经费的节俭使用。(梁建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