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审计为国家增收节支超3000亿元
来源: 日期:2015/09/16 浏览:514次
2015年09月10日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北京9月9日讯 记者曾金华报道:审计署今日发布了《审计署绩效报告(2014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审计署审计(调查)单位1361个。通过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直接促进财政增收节支、资金拨付到位、挽回(避免)损失等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3090.17亿元。与此同时,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12.07亿元。比较两方面数字,投入产出比为1∶256,也就是审计每花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56元;按审计署实际人数计算,人均审计成果为9274万元。
  2014年,审计署还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1473条,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建议制定整改措施2026项、推动将审计发现问题纳入相关部门和地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内容,促进建立健全制度1865项;向司法、纪检和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事项423件,涉及责任人员1976人。
在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方面,按照国务院部署,从2014年8月起,审计署持续组织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按季度向国务院上报审计情况,并督促及时整改。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棚户区改造、工商登记、信息消费、进出口通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审计建议,促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审计署去年主要对26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地方省级领导干部3人,中央部门领导干部7人,中央企业领导人员14人,金融机构领导人员2人。同时,还对审计系统8名司(局)级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
      据介绍,2015年,审计署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深化财政、金融、企业、经济责任、民生、资源环境等审计,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实效,努力实现由单点离散审计向多点联动审计转变、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后与事中审计相结合转变、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全覆盖。
 
新闻点评: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高,民众缺乏参政议政的渠道,政府行为主要受政府内部职能机关的约束,如纪委、审计署等,因而政府审计的监督作用尤为重要。财政审计起到了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作用,成为了当前中国的“经济卫士”。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尚处于收支合法性阶段,应当向绩效审计转变,在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绩效审计的力度,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力求做到“真实、合法、绩效”三位一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田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