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 来源:东莞阳光网

过去半个月里,东莞市级单位陆续对外公开2014年部门决算。从公开的账本情况看,市级单位的“三公”支出连续两年实现只减不增,内容也日趋细化,但同时公布时间跨度大、查询渠道不统一、人均接待标准差距大等情况也引起不少热心市民的关注。
11月11日,东莞市财政局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截至目前,除涉密部门外,2014年部门预算经市人代会批准的单位均已公开2014年部门决算。接下来,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对市级单位财政信息公开程序及渠道的规范,严控“三公”经费支出。
现状
“三公”支出连续两年实现“只减不增”
据市财政局介绍,按照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第十四条规定,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决算均应向社会公开,并对部门决算中的重要事项作出说明。
市财政局透露,由于2015年是新预算法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公开部门决算的第一年,各单位在公开格式方面经验不足,为此,该局以财政部2014年部门决算公开为范本,在此基础上对部门决算进行公开,进一步规范了公开的格式。
在市财政局看来,总体而言,2014年东莞市级部门决算公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公开范围不断扩大。
继去年试点公开60余个单位的部门决算后,今年公开部门决算的单位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除涉密部门外,全市300余个预算单位已全部公开2014年部门决算,涵盖人大、党委、政府、政协以及群团等主要组成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
二是公开内容不断细化。
在各单位的部门决算情况说明中,除例行对本单位的收支总体情况以及决算年度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介绍外,今年新增一章节专门对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作出说明。此外,包括因公出国(境)人次和组团数、公车购置数、公车保有数和公务接待批次和人次在内的“三公”支出明细数据也悉数公开,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
数据显示,2014年“三公”支出比年初预算压减0.68亿元。在中央八项规定和约法三章的约束下,2014年市本级“三公”支出连续两年实现“只减不增”。
解读
“三公”经费压减靠的是什么?
市财政局表示,为取得上述成效,东莞市在规范“三公”支出方面作出了多方面努力。
首先,在制度建设上“扎牢笼子”,完善支出标准体系。截至目前,东莞已相继出台《东莞市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工作的意见》等7份文件,对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的支出范围和标准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做到了定政策、定范围、定标准,进一步扎牢、扎密“制度笼子”,更好地发挥制度在推动厉行节约、严控“三公”支出上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
其次,在预算编制上“把严袋子”,从源头上严控“三公”支出。出台预算编审原则,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各项经费支出标准,“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支出,原则上只减不增。编制预算时实行“三公”经费预算单列,并按照相关定额标准以及“只减不增”的原则对其进行审核,从源头上严把钱袋子,强化预算刚性约束,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再次,在专项整治上“堵上娄子”,厉行“三公”节支压支。从年初开始开展整治“三公”经费开支过大检查、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等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控制“三公”支出,确保制度落实到位。据市财政局透露,东莞已经建立厉行节约定期统计机制,要求各单位在每季度末报送本季度“三公”经费支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在深化公开上“晒细单子”,主动接受各方监督上面,从2013年开始,东莞市级各预算单位陆续公开本部门的“三公”预决算数据,从一开始只公开四项经费支出,到目前公开包括因公出国(境)人次和组团数、公车购置数、公车保有数和公务接待批次和人次在内的支出明细数据,同时也对相关支出作出了说明,在公开内容不断细化的同时,“三公”经费支出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
焦点
1 公开途径时间形式为何不统一?
市财政局:争取部门预决算在统一平台发布
市财政局承诺,接下来将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加快服务器升级步伐,争取部门预决算都能在统一平台发布,方便市民查阅账本,更好地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
2 人均公务接待费用差异较大?
知情人士:差异大是因监管不够细化
来自政府部门的知情人士表示,东莞应进一步细化政府财政信息账本的公开领域,让更多老百姓真正看得懂财政账,将事情讲清楚、说明白,而不是遮遮掩掩,唯有如此,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在信息公开过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
尽管市级政府部门财政信息公开在过去数年取得明显进步,但与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相比较,有热心市民还是发现东莞在财政信息公开规范及细化上仍存在不少差距。
将建立部门预决算公开统计制度
从过去数年东莞推动市级单位公开部门决算的进程看,部分市级单位公开决算账本的途径、时间、形式并不是非常统一。南方日报记者翻查过去三年东莞市级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情况发现,有些部门并没有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在指定周期内公开账本,甚至拖延至当年12月底才悄悄将相关财政信息挂上网站、对外公开,有些部门则没有在东莞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公开,而是上传至各自部门所在的网站或其他渠道公开。有读者反映,这些现象都客观上阻碍了广大市民对决算账本的查阅和监督,是政府部门“懒政”及躲避公众监督的有意行为。
对此,市财政局在给南方日报的回复中坦言,尽管近几年东莞在预决算公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如上述现象的个别问题需要继续完善。
市财政局介绍,2014年9月,东莞市搭建了财政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平台,用于统一发布各部门的预决算信息。但是,由于服务器资源不足以及部门网站未与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平台做好衔接等技术问题,目前仍存在个别部门只能在自己门户网站公开部门预决算等情况。市财政局承诺,接下来,该局将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加快服务器升级步伐,争取部门预决算都能在统一平台发布,方便市民查阅账本,更好地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
另一方面,东莞市级部门仍存在部门预决算公开不及时、公开不规范等问题。对此,市财政局表示,接下来该局将积极发挥财政部门在部门预决算公开时的指导和督促作用,在加大对部门的指导力度的同时,建立部门预决算公开统计制度,督促各部门依时依规公开部门预决算,更好地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
接待费差异和去年相关政策变化有关
公开因公出国、公务接待批次及人数是2014年市级部门决算的一大亮点。从已经公开的内容看,各部门之间的人均公务接待费用差异较大。有热心市民在已公开的部门决算账本中发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人均公务接待费标准差距大,有些部门人均公务接待费分别达四五百元/人次,而一些市属事业单位的人均公务接待费仅为五六十元/人次,费用支出相差数倍之多。
针对这一现象,有市民认为,部门之间公务接待费相差悬殊并不正常,质疑是否存在有些部门铺张浪费、有些部门则真正勒紧裤腰带度日的不公平情况。
不过,有来自政府部门的知情人士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人均公务接待费标准差距大,与2014年公务接待支出政策变化有关。
该知情人士表示,在2014年下半年之前,地方政府对公务接待支出的要求和规范性相对没现在严格,包括东莞在内的各地市一级部门进行公务接待,大多可以前往定点饭店和酒店签单进行,且往往对于从外地前来的公务人员,公务接待除了餐费,往往还包括人员住宿等费用支出。
可到了2014年年中,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公务接待新政,明确公务接待不能使用签单方式躲避监管,因公务出差产生的住宿支出,必须用公务卡支付相关支出,并严格限制公务用餐的接待次数。这一现实情况导致在2014年年中新政出台前,部分市级部门仍以签单形式进行公务接待,出现接待标准高于新政出台后的要求。与此同时,一些在2013年仍有签单合作的定点饭店和酒店,到了2014年才结算2013年的签单支出,这一情况也可能导致一些部门的公务接待支出较高。
该知情人士补充道,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导致人均公务接待费或者公务接待费总额过高,很大程度反映的是以往对该领域支出监管规范性的不足,随着政府部门对该领域的约束进一步加码,相信到2015年市级部门财政决算信息公开时,将有更多部门的公务接待支出会出现明显回落。该人士建议,东莞应进一步细化政府财政信息账本的公开领域,让更多老百姓真正看得懂财政账,将事情讲清楚、说明白,而不是遮遮掩掩,唯有如此,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在信息公开过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
新闻点评:
随着“三公”改革的推进,东莞市近两年对“三公”经费的压减已有所成效,市级部门决算公开也呈现出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公开内容不断细化的特点。但在“三公”经费公开和预决算公开过程中,仍存在着公开不及时、公开不规范、查询渠道不统一、人均接待标准差距大等问题。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应明确的是:“三公经费”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多或少,而在于支出是否合理。若缺乏标准,公众便无法衡量支出的合理性。因此,确定“三公经费”标准是重中之重。其次,应进一步扩大公开的范围,除保密以外的信息都应当公开,提高地方政府财政的透明度。再次,应细化政府财政信息账本的公开领域,真正做到让老百姓能够看得懂,使得公众监督落到实处。最后,还须要进一步强化财政信息公开程序及渠道的规范,实现监管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梁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