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稳增长折射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双提升”——透视2017年中央决算报告三大看点
来源: 日期:2018/07/03 浏览:641次
2018-06-20 23:38:0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郁琼源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刘昆20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201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大规模减税降费助力企业轻装前行,中央财政收入稳健增长,反映我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经济稳中向好 中央财政收入超8万亿元
      决算报告显示,2017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123.36亿元,为预算的103.2%。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633.37亿元,收入总量为82756.73亿元。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4908.93亿元,完成预算的99.1%。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347.8亿元,支出总量为98256.73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15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刘昆说,与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相比,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4.33亿元,主要是在库款报解整理期,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专项收入等增加。中央财政调入资金增加0.02亿元,主要是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增加。
      2017年,中央税收收入75697.15亿元。刘昆说,2017年,通过落实和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出台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提高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全年新增减税超过3800亿元。同时,加大清费力度,全年涉及减收超过1900亿元。
      “在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情况下,中央财政收入增长超出预期,是我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综合反映。”刘昆说。
      降“三公”惠民生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决算报告显示,2017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3.6亿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比预算数减少17.87亿元。
      刘昆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减少,主要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 “三公”经费支出。此外,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大幅减少。
      决算报告显示,2017年,中央本级因公出国(境)经费16.83亿元,减少1.9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3.17亿元,减少11.87亿元;公务接待费3.6亿元,减少4.01亿元。
      通过优化结构,中央财政用自己的“减”换来百姓获得感的“增”。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增加民生投入,完善相关支出政策和机制。如支持发展公平优质教育,深化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
      刘昆说,2017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861亿元,比2016年增长30.3%。有关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农业、教育等领域专项转移支付也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投入力度。同时,安排地方政府债券额度60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去年,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试点扩大至全部832个贫困县,全年整合资金3286亿元,由贫困县根据脱贫需要因地制宜统筹使用资金。
      开“前门”堵“后门” 严防债务风险
      决算报告显示,2017年,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23619.35亿元,偿还当年到期一般债券2414.5亿元,年末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103631.79亿元。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19961.59亿元,当年没有专项债券到期,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61468.01亿元。
      “2017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165099.8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余额限额188174.3亿元以内。”刘昆说。
      在去年严堵“后门”开好“前门”、多举措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基础上,刘昆表示,财政部将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强化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加强监督问责,从严整治举债乱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刘昆说,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新闻点评:
      2017年中央决算报告反映出,在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的同时,国家对于“三公”经费、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的解决也更加合理和高效。首先,中央财政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使得公款私用、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等不良风气被有效遏止,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推动了财政支出结构的不断优化。同时,中央部门并没有一刀切的压缩“三公”经费,也关注了各项“三公”经费产生的原因,对于保障政府职能有效发挥的支出,能够客观看待,仍然给予保障,这真正保证了财政支出的合理和有效使用。其次,关于地方债务风险防范的问题,除了通过各项政策文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还更加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建立,并且从预算管理到监督问责等各个方面加强了管控力度,这些举措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更能有效控制风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尹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