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投资饥渴” 化解地方债务危机
来源: 日期:2011/05/04 浏览:2365次

来源:搜狐财经 

“投资饥渴症”治愈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就难以避免,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引爆

2008年底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迅速扩张。到2009年末,各级政府融资平台达到8200个,贷款余额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占一般贷款余额的20.4%;全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34.5%。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在今年一季度,大量平台贷款仍在继续投放:今年一季度的银行新增贷款中,有40%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然而,与地方政府的庞大债务相比,其还款能力却令人担忧。由于一些地方(特别是县级以下政府)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规范,一旦融资平台的项目投资不能收回成本,这些“隐性债务”就必然显性化,给这些地方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甚至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商业银行埋单。事实上,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长期以来都难言乐观。据估计,有的地方的区县政府债务,仅一年的利息就达到了当年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土地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约达14239亿元,一些城市年土地出让收益占到了财政收入的五六成之多。然而,近期一连串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利用卖地获取高收入的想法很可能化为泡影。

在“预算软约束”和“唯GDP论”思维主导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历来都很强烈,“投资饥渴症”十分严重。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投资管理的条例规定,但相互之间并不配套,这使得改革效果很不明显。地方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约束,投资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层出不穷。而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通过各种途径冲销债务。有的地方为找钱使出了浑身解数,除政府性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外,还通过招商引资和发行债券、股票、基金等市场化办法来解决。更有些地方政府将目光瞄向了民间资本,甚至不惜举高利贷来缓解融资和还款困难。因此,在地方债务日渐沉重而还款能力尚有悬疑的情况下,尽管中国银行业目前总资产接近80万亿,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超过7万亿元,其潜在的风险一旦爆发,将是中国银行业不能承受之痛。

2009年底,监管部门开始警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今年银监会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特别强调,要全面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加强贷款跟踪检查,切实防范大额集中度风险。5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了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四项措施。此外,为减轻地方财政压力、避免地方融资平台资金链断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延续相当长时间,资金成本将继续保持低水平。不过,这可能会带来过剩产能的继续累积及资产价格的继续爬升,成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又一大风险。

从根本上来讲,要防止欧式债务危机在中国重演,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势在必行。一方面,通过严格执行预算法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另一方面,必须改变过去的政绩考核标准,从数量考核转为质量和效益考核,强化决策者的效益观念和责任感。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尽快从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向消费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否则,“投资饥渴症”治愈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就难以避免。

作者:李长安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