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
来源: 日期:2011/07/13 浏览:892次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预算司
(一)中央公共财政收支决算情况
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以下简称“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17.73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61.69亿元,公务接待费15.28亿元。
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87.1亿元。
(五)加快推进预决算公开
进一步细化预算公开,2011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的部分重点支出和2010年度中央财政总决算公开到“项”级科目。2011年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向社会公开。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中央财政2010年度行政经费支出决算总额和“三公”经费决算总额由财政部向社会公开;中央各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由本部门向社会公开。同时,推动地方做好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
以上新闻节选自财政部预算司网站的《关于201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
新闻点评:
社会上关于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的呼声日益高涨。2011年国务院也多次召开会议,要求6月份公开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但自科技部4月份首次公开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信息后,其他部门始终没有相关方面的行动,这与2010年广州市首次“晒账本”后引发的跟风现象截然相反。直至7月1日,财政部才首次公开了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数字,但也只有笼统的文字说明,没有相关的预决算对比信息,而且2011年的“三公”经费的预算信息尚未公布。为什么相同性质的预决算信息的公开举措不同?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财政收入”预决算公开问题:首先,相对而言,不存在技术性的问题;其次不存在任何相关利益关系,只是对经费使用情况的说明。因此,会引发连锁效应,容易跟风。
“三公”经费问题:第一,“三公”经费支出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并且关系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利益,所以,主观上各级政府不会主动公开其使用情况。这就会形成博弈,最终会在相互妥协及国家主管机关的强制性规定下进行相应的公开,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效果不能保证。其情况大概与各级政府对待《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态度类似,最终的结果是公开的内容参差不齐,而且避重就轻,使得效果大打折扣;第二,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从两方面进行说明。首先,预算报表是按支出功能进行编制,因此对于经济功能信息的提供存在难度;其次,“三公”经费被划分为“其他支出”,需要从中提取相应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不能清晰的明白其使用情况。对于此问题,财政部表明会进一步细化预算信息,将公布到“项”级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财政的透明度,但要实际解决“三公”经费的公开问题,还需要依靠政府会计的相关改革,对会计核算方法和预算科目的设置等问题进行更详细的讨论,以便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李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