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出加强政府预算监督:财政支持保障百姓民生
来源: 日期:2012/11/19 浏览:622次
来源: 中国广播网
【导读】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财政制度改革即将迈出关键一步。11月13日9点,经济之声“十八大专题报道”--《中国动力》:看紧国家“钱袋子”,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
中广网北京11月13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十八大报告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篇章中,专门提到了“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此前,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 去年起,我国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但纳入预算管理资金还没有实现“全口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就是要实现政府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都应该上报人大审批,这意味着今后政府花的每一笔钱都将受到人大的审查和监督。由此可以判断,财政制度改革即将迈出关键一步。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汤敏评论这个话题。
首先,汤敏提出了政府收支没有全面纳入预算管理会导致的一些问题。
汤敏:第一,由于税收的不断增加,政府现在有钱了,容易滋生腐败,这实际上伤害了纳税人的利益。第二,我们还是赤字财政,还要保持勤俭的风气。不过,我们毕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来,有些问题是过去20年形成的,短期内消除也不可能,所以,要逐渐推进,争取越快越好。
对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汤敏解释道,所谓的“全口径”就是把预算内、预算外的所有政府收支全部纳入审查监督。
汤敏:就目前来说,每年人大审议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的时间过短,很多公布的数字还不够详细,监督力度还不够,未来在这方面要加强。现在的监督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前完全靠人工时间不够,现在从公开透明、从全世界的趋势来看都应该放在互联网上,由全社会同时监督,这样很多漏洞应该比较容易弥补。
要实行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汤敏提出应该从两方面来着手加以完善。汤敏:第一个,从政府的内部改革开始,政府要有法制观念,就是对国家规定法律严格执行。第二,要保证监督,执行要有人去管,没有执行的要得到惩罚。最后我还是提倡通过网络实现全社会监督,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趋势,就是要公开透明,这个实际上透明度最高,而且监督总得来说是最严格的。
最后,汤敏表示“实行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意义非常重要。
汤敏: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活动都要通过财政支持,而且财政的好坏直接就影响到政府的工作效能,比如民生工程,比如养老、社保、卫生等。我们要从反浪费、反低效率上面下功夫,既不增加企业和老百姓的负担,同时可以能够满足民生的需要。
《第一财经日报》评论:在一些政府部门的习惯中,税收似乎只是作为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工具而存在,好像政府部门是在收自己的钱,花自己的钱,跟纳税人没什么关系。久而久之,就变成“纳税人对政府负责”,一些部门和官员只管自己花得爽不爽,哪管花得“正确不正确、值得不值得、效果好不好”?不彻底矫正这一点,离“全口径预算管理”那一天就还很远。
新闻点评:
预算作为法律化的政府收支计划,是民众了解政府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保证。但由于预算外资金的存在,使得预算游离了其原初的功能。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一直以来我国基于自身特殊国情,在预算编制体系中设有一个专门的预算外收支项目,作为中央政府放权让利的一种变相形式,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各级政府部门参与预算收支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在经济假设中的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中央政府对预算外收支科目有效监督的缺失,预算外收支逐步沦为各部门、各单位谋取自身局部狭小私利的工具,这样的结果与当初中央政府的初衷严重的背道而驰,极大的损害了财政收支功能的完整性。为了统一财政预算功能,同时增强财政预算收支的公开透明度,在政府会计系统中应该建立专门的核算科目,反映与监督预算外资金的使用与支出情况,这样既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预算外资金的统一核算也可以及时的评价各地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政府也要加强预算信息的公开化与预算项目的完整性,最终实现委托责任的解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傅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