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公款吃喝 从预算改革入手
来源: 日期:2013/03/05 浏览:592次
2013年01月31日 15:55 凤凰网
 
      最近一段时间,公款吃喝再度成为公共舆情焦点,从中央到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遏制“舌尖上的腐败”的风暴。数据显示,我国公款吃喝开支早在2005年就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2010年和2011年,全国餐饮零售额连续两年都突破两万亿,据估计至少每年有一万亿是公款消费或官员消费。对一个背负着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此大吃大喝不仅违背了官员对纳税人的责任规范,更不符合国情对官员的伦理要求。
      从本质上看,公款吃喝乃是一种典型的“不落腰包的腐败”,其与贪污受贿并无质的区别,且多是权钱交易的“催化剂”。因此,遏制官员公款吃喝,首先必须纳入腐败治理体系当中,将其“上纲上线”,作为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予以预防和惩治。
      以往,我们惯常视官员公款吃喝为“作风问题”。很多官员认为,只要不把钱揣进腰包,公款吃喝算不得腐败,因而单位花不完的钱尽量吃完喝完。也有不少人将吃喝风归结为一些官员要面子、讲排场。在我看来,这些看法隐含着自我开脱或宽宥的心态,忽视了公款吃喝本质上的违法性。作为国家财政开支的一部分,官员用于吃喝的公款取之于民,原本应当按照纳税人的利益原则消费。而明显超标的公款招待,则完全漠视了公款的公益属性,蜕变成一些部门和官员的私人腰包,其合法性与正当性经不起任何推敲。
      由于认知上不到位,一直以来对公款吃喝的治理都限定在作风纪律层面,缺乏足够的法律规制。这些年尽管国家有关部门不停下发文件,关于公款消费的相关禁令多达上百项,禁止公款吃喝的规定也越来越细;但层层禁令就是管不住官员的一张嘴,从天价茅台酒到公证处官员花16万吃螃蟹,生活中的公款吃喝问题愈演愈烈,以致有人大代表连年建议增设“挥霍浪费罪”,以期通过刑罚利剑封住那舌尖上的贪婪。
      客观上分析,由于我国目前的财政预算体制尚不健全,对预算审批和执行监督缺乏实质性内容,使得公款吃喝并未有效纳入制度化的预算监督当中,也很难进入公共监督的视线。相比而言,国外一些国家,其官员之所以很难吃出腐败,关键就在于预算环节上引入了强有力的法治监督,完善的公共预算体系确保了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处在公众监督的“流水线”上。
      正是建立在预算法治化的基石上,官员的权力受到严格控制,才不至于肆无忌惮地拿纳税人的钱开销。相反,预算监督疲软的环境下,政府部门不仅有预算外经费,且必要的公务开支也是一笔糊涂账,使得每到年底便衍生出“突击花钱”这样的怪胎,也更加助长了公款消费的欲望。
      可见,“舌尖上的腐败”只是财政预算缺陷下的表象。如果不从公共预算改革入手,不能建立起对纳税人负责的预算审批和执行监督体系,一时自上而下的整顿或许能够立竿见影,但在遏制公款吃喝的同时,缺乏监督的官员还是会衍生出其他腐败的变种来。只有确立对公款开支的严格预算和监督,在此基础上将超出法定标准的公款消费纳入刑法治理范围,便可推动吏治向清明目标迈出关键的一步。
 
新闻点评:
      十八大召开以来,全国上下兴起节俭之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代表从自身做起,不铺张不浪费,节约资源。然而公款吃喝仍然严重,那么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刹住公款吃喝风? 公款消费控制不住,关键是没控制预算外资金。钱要花,但必须有预算,进入预算就是透明的,这样才能形成监督。定期公布三公消费等经费预算、决算,超预算公款消费就是违法,同时建立健全财务审批程序和会签制度,严格执行接待标准,超标治理。
      根治公款吃喝,关键有三:一是先将公款吃喝公开化、透明化,杜绝暗箱操作,禁止做假账,违反者,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加强审计和监督,用严格的他律去巩固自律的成果;三是精兵简政,精简臃肿的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工资。同时,规范公务接待,逐步使职务消费货币化,减少隐性开支,提高显性收入。总之,只有动真格,才能收实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章巍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