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达10.7万亿元 七成2015年将到期
来源: 日期:2013/05/13 浏览:459次

2013年05月11日 06:51来源:解放日报

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0511/c25408-21445391.html

本报讯 (记者 杨群)“如果不改革,中国若干年后面临欧美式债务危机并非天方夜谭。”昨天在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研讨会上,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兼职教授马骏指出,即将进入还款高峰的地方债务,是短中期内财政所面临的最紧迫压力。此外,国家资产负债表上还能显示养老金缺口等财政风险。与会专家建议,上海应率先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副教授张晓蓉介绍,所谓国家资产负债表,简言之就是国家的“家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经济学家就开始编制本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官方统计部门定期公布其国家资产负债表,如加拿大、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

最近几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都与某些部门和地区的负债率高企有关。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是居民部门对房地产的负债过高,最终演变为美国和全球的银行和金融危机。国家审计署2011年发布全面审计地方债务的公告显示,中国地方债务总额达到10.7万亿元,其中79%来自银行贷款(即8.5万亿元),债务中有70%将在2015年左右到期。根据马骏的计算,8.5万亿元规模的地方未偿银行贷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若按照30%的不良率计算,将可能有2.55万亿元的潜在不良资产总额。至于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面临的中长期风险,则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环保治理成本、养老金缺口、医疗卫生费用上升等,其中尤以地方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首当其冲,今后三四年处于还款高峰。

专家认为,政府短期内就应开始规划一个方案。短期内,特别有必要计算各个省、市和县级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负债率、偿债率等指标,对风险最大的那些地方政府做好防范和处理违约的预案。而可能需政府“买单”的约2万亿元,解决方案包括地方政府发债、地方政府出售国有资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以及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支持。

专家指出,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养老金缺口等财政风险的存在,应该尽快推进改革。马骏建议上海率先公布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李治国表示,上海市政府可根据资产负债等存量指标,提出三至五年期的滚动式预算,提高财政工作的科学性,同时也可凸显上海的财政金融管理优势,而公开地方政府资产负债情况,也将显著改善上海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速度。

点评:

5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一直为中央政府所重视,但从今年年初各省陆续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投资依然受青睐。已有不少地方政府又推出了新一轮拉动经济的投资计划,并一如既往地追求“大投入、大项目”。

地方政府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财政收入、银行贷款、政府发债。而在渠道资金减少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偏好可能加大债务风险系数。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均面临收入减少、偿债压力较大的窘境。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一方面无法保证债务偿还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会促使地方政府更倚重银行信贷资金。

从防范财政风险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势在必行。制作和公开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将帮助地方政府更加有效地管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通过政府资产负债表,可以摸清政府“家底”,提高财政管理透明度;可以分析政府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比例、期限,揭示政府债务风险;可以藉由资产负债表的可持续性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降低银行对地方政府“糊涂账”的担心,监督地方政府寅吃卯粮的行为

目前已有多地政府先后启动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工作,相信此举将为评判地方政府举债能力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唐婧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