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2日 14:45:13来源: 经济参考报
财政部网站21日公布《关于推进省以下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2015年之前,各省县级以上政府应向社会全面公开财政及部门预决算,并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专家指出,此举将促使预决算公开全面铺开,但公开内容须更细化完整。
根据通知,2013年各省应至少选择20%的地市级和县级地区开展“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2014年所选地区应至少达到省内同级政府数量的50%。
财政预算公开一直备受关注。业内人士指出,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算公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美国为例,州和地方政府的预算不存在任何保密内容,公众通过申请都可获得预算信息。
一位地方财政局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预算公开不仅要公布大账,更要公布细账“比如,教育、科技等大项目上支出达几十万或是几百万,即使公布出来,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判断它是否合理的意义不大,”他说“如果能够公布细化项目,比如具体在某一个项目或活动上支出多少,对于公众监督而言更有意义。”
记者发现,财政预决算分为类、款、项、目四级,财政部通知随附的“省以下预决算公开工作参考表样”中,公共财政收支预算表的支出栏只停留在类上,没有到款、项。
“一般公共支出大类下有29款,200多项,公开时应该更加细化,具体到款甚至项”,中国预算网创始人吴君亮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务院要求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公开不够细化完整,就减弱了公开的意义。”
目前,个别地市的政府财政收支公开走在全国前列。据记者了解,广州市部门预决算比较详细;焦作市2012年财政收支表则具体到了款、项。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徐曙娜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开的财政支出只反映了政府的投入信息,没有产出信息。未来可以考虑把各个政府部门的产出信息,即绩效信息都公开,让老百姓了解该部门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的程度。”
徐曙娜进一步指出,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而目前政府的预决算只相当于上市公司的损益表“‘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来要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今后政府应该公开财务报表,不单单只列出收入支出,还应有资产负债。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点评: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未来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它明确的规定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数量 、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个国家政策、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目前我国预算编制、执行过程的透明度还不高,预算编制依据还不够科学,人民的参与、监督力度不够强,财政的收支过程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这直接妨碍了我国预算的经济效应。
随着我国人民民主与参政意识的增强,政府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预决算信息应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公开化,预决算的具体内容应该尽量细化,以增强政府财务信息的可读性与理解性。这样既有利于增强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也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与降低人民监督的成本。
第一,建立完善的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指标体系,严格的按期公开政府部门的预决算信息。目前我国行政单位之所以存在三公消费不合理现象,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一套有效的信息公开与评价指标体系,使得监督部门很难判断哪些消费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第二,逐步的细化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科目的分类,并扩大相关科目的核算范围。目前由于我国三公经费支出科目核算内容的不够细化,使得部分三公消费处于监管的真空状态。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把政府信息公开纳入到我国的各级政府与部门的业绩考核中,成为衡量政府工作绩效的指标,以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公开预决算信息的动力。
此外可以通过改革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报告体系,深化政府支出表项目,增强政府支出表所披露内容的详细性,可读性。
中南财经政府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