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多都是“GDP竞赛”惹的祸
来源: 日期:2014/01/13 浏览:495次
光明网讯(记者秦一娥) 近日,审计署公布了全国地方债务的情况,虽然公布的数据并没有像此前人们猜测的那么高,有关部门也表示地方债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但地方债务问题仍然是政府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在11日举行的“中国改革再出发”财经中国年会上对地方债务的内在经济学逻辑进行了解读。
地方债务多核心原因:GDP作为竞争锦标赛
在谈及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债务时,谢平觉得核心的一个经济学逻辑就是以地方的GDP为导向的竞争锦标赛。“地方干部要通过经济发展来获得他的职务晋升,这里主要就是涉及GDP和税收,”他表示,因为这两个东西不仅是晋升的一个主要的指标,而且只有地方政府有了GDP,才能实现环保、社会稳定和就业等其它方面。所以说GDP和税收这两个指标是引起地方债务扩大的一个内在的动力。“实际上来讲,有了融资、投资,有了GDP、税收,这些指标都好了,就可以升官了。”谢平称。
那么,地方债务为什么这么大呢?谢平称因为地方债务存在三个良好的信用基础。其中,人事权和信用权是隐含在地方债务当中最重要的;其次就是地方政府有国有股权,最后就是有土地。即人事干部权、加上国有股权、加上地方的土地权,就构成了地方债务的一个信用基础。有了债务,再用入股作为抵押,再有债务,在股权和债务这个过程当中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机制。在有一个内在的信用基础以后,就存在一个内在的购股再负债,负债再购股的循环机制,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这是一个经济学内在的逻辑。
-
“换句话说,地方国有资产增加就可以投资,再就是融资杠杆率增加,杠杆率增加再加股权,最后导致GDP财政收入增加。”谢平进一步阐释,有了土地和国有资产后,地方债务可以通过许多融资工具,银行贷款、债券、信托,各种各样的借款,银行、证券、保险各个机构的融资,外债、租赁等等,在金融市场下,孕育着很好的资本市场,使股权和债务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这以上三个法宝,人事权、国有股权和土地权,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融资,这个融资过程就是地方债务背后的经济学和政治逻辑。
考核地方业绩应看GDP债务指标
对于如何解决地方债务存在的问题,谢平认为首先应在统计方法上进行一些调整。“审计署在统计地方债务时是通过从下向上的会计方法,这个统计的核心是偿债的关系和法学关系,但因为地方债务很多东西是很隐蔽的,实际上地方控股的银行,地方控股的国有企业,很多政府的国有债务是没法统计的。”谢平表示,“但如果换一种方法统计,比如算出地方债务在地方融资的总量和地方GDP的比例,可以根据一个系数法来推算。在地方债务的计量和统计问题,在方法论上还是可以有一些突破的。”
同时,他认为地方债务存在四个基本可控风险指标:第一不要出现违约;第二最好不要出现挤出效应,整个金融市场上不能出现违约,在信贷市场上不能有挤出效应;第三不要把利率提得太高;第四贷款总量不能增加。他强调:“如果这四个指标都能够同时满足的话,这才证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最后,他表示国家应该提出一个总量约束指标,然后才是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因为地方债的控制政治约束是最主要的。对于怎么约束,谢平认为可以通过考核指标来约束,经济约束一个是总量控制,一个就是把地方政府债务跟一些股权、债券、技术和利率方面用金融技术的办法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