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公开预算可完善财政监督
来源: 日期:2014/03/24 浏览:561次
2014年03月21日08:4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http://jjsb.cet.com.cn/articlecontent2.aspx?articleID=176581
本报记者
宋晓亮
财政部日前在网站公布《关于深入推进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要求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和单位都应当公开部门预决算。所有使用财政拨款安排“三公”经费支出的部门和单位都应公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决算。
于此对应,
北京市百个市级部门齐晒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2014年预算,成都也将继续扩大“三公”经费公开范围,增加13家公开“三公”经费的市级部门,并在下半年积极推进区(市)县一级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以上举措毫无疑问是积极的,在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也提升了大家对“三公”经费尽快透明化的期望。正如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所言,“三公”经费公开肯定是要加快的,中央明确把财政预算公开作为工作重点,“三公”经费则是重中之重。
2013年,中央的三公经费已经大大削减,地方的省、直辖市本级相关经费也有明显缩减。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
这些成绩值得肯定,政府的决心也是明确的。从现实来看,不得不说地方政府要全面公开“三公”预算阻力依然较大。到省及直辖市以下更基层的部门,比如地级市、区、县、乡这些基层政府层面的三公经费公开,可能会遇到不少阻力。
产生阻力的原因很多,简单有几条:一是这些基层部门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关系错综复杂,监督难度大。二是其对资金的科学规划和规范性使用意识差,缺乏良好的规划性和资金使用习惯。三是基层政府相关意识淡漠,财政数据的统计、资金使用等受当地领导干预的影响较大,基层部门的预算和支出项目都是粗线条的,往往仅受上级的总量限制约束。四是在许多欠发达地区,监管的人员和手段对资金使用可能做不到有效监管。五是“三公”经费过去的不透明性给了部分基层领导相关的“特权”,这种惯性使得他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割舍掉自身的利益。
尽管面临着种种阻力,但是向基层推进公开“三公”预算的大趋势不会被逆转。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出通知,提出争取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财政部在2013年的通知中就要求,2013年各省应至少选择20%的地市级和县级地区,开展“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2014年所选地区应至少达到省内同级政府数量的50%。各省应于2015年之前,在省内所有县级以上政府开展包括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等方面的公开工作。
经济发达地区不妨将市、县两级“三公”预算公开在有条件的地方先做起来。虽然受制于各项条件的限制,这种公开会有许多不足和漏洞,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改进和调整,将这种公开完善起来。在较短的时期内,基层政府的“三公”预算公开所遭遇的阻力无疑会很大,公开的透明度和效果可能也相对有限。但是相关机制的建立,对完善财政预算及政府支出的监督无疑会有较大的建设性意义。
无论会面临怎样的阻力,“三公”经费公开的步伐一旦开启便不会停止。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
新闻点评:
显然,预算公开、向细节深化,是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的最基本要求,或者说前提。也只有预算公开能够迈出实质性步伐,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预算制度改革、预算的公开透明工作才能做好。否则,就都只能停留于口头上、局面上,而落实不到行动上。从纳税人的立场出发,政府的“三公”经费当然是越少越好。但是,是不是“三公”数字小公款消费就真的少了,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多年来,每次三公经费公开,就几个孤零零的数字,老百姓看了都是一头雾水。晒“三公”应成为一种习惯,制度化和社会化的强势监督才刚刚开始,而且任重道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