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亿财政专项资金长期“沉睡”
来源: 日期:2016/05/20 浏览:494次
2016年5月17日 来源:现代金报
审计署网站17日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829个单位、1796个项目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并指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告显示,从审计情况看,一些现行部门规章制度已不适应当前实际情况,尚未及时清理修订,使部分专项资金未能及时统筹或统筹后仍未及时使用,一些单位和项目还有部分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未能发挥资金效益。
一是部分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调整变化或进展缓慢,一些项目不具备实施条件或者已完成,但资金未按规定统筹使用,涉及资金94.28亿元;二是1.41亿元专项资金统筹后仍未及时使用;三是由于财政资金统筹不到位,造成1.39亿元资金闲置,同时一些项目因自筹资金不足而建设进展缓慢。
在未及时安排使用发挥效益的94.28亿元中,有部分项目实施过程发生调整变化或进展缓慢,但资金未按规定统筹使用,具体包括财政扶贫资金、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资金和一些地方投资项目2013年以前结转结余资金等,涉及88.82亿元,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深圳市“市投区建”项目财政资金结存未使用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项目不具备实施条件或者已经完成,但资金未按规定统筹使用,具体包括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中央补助资金、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中央专项资金、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资金等,涉及3.6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一面是大量资金闲置趴在账上“睡觉”,另一面则是有些领域出现“缺钱”。此次审计发现,由于财政资金统筹不到位,造成资金短缺和资金闲置并存。
为什么
地方难作为不能作为不敢作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全对记者表示,根据一季度的审计结果,有部分资金未有效使用,这与各预算单位的规划布局以及财务管理都有关系。“当然,如果从动态角度来看,预算管理的水平还是较过去有显著提高。”他说。
为什么这么多存量资金会长期趴在账上?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审计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金来源渠道多,分配中碎片化、部门化、司处化现象比较突出,以及一些专项“小、散”的问题,在源头上限制了财政资金整合,基层政府和项目单位“难作为”。
第二,一些现行制度规章与统筹使用财政存量资金的政策要求没有及时衔接,涉及专项分配使用的具体制度规定、特别是相关部门有些“专款专用”、“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等规定还没有修订完善,基层往往难以突破这些规定进行有效整合,造成“不能作为”。
第三,基层怕失去专项支持不敢整合,怕得罪专项主管部门不敢整合,怕影响专项考核、业绩等不敢整合。这些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和效益的发挥。
怎么办
专家:盘活存量资金亟待制度完善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增长乏力以及税收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告别了前些年的高速增长,增速大幅下降。同时许多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呈刚性增加,财政收支矛盾逐渐扩大。业内专家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显得更加迫切。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此后,按国务院要求,财政部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收回财政存量资金预算会计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多个文件,除对国库中的有关预算结转结余资金进行清理外,对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中的存量资金也提出明确清理要求。事实上,今年以来,多地已经密集展开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工作,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
新闻点评:
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只是表象,一味指责个别地方无济于事,而是要看到背后深层次的问题。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特质,对前期规划的预估水平与执行过程中 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什么样的项目才能申请专项资金、其时效性以及何种情况下可以整合如何整合,都应该有细致明确的规定。为了避免财政资金闲置继续发生甚至引发不良效果,预算单位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推进工作,同时也要严格财政监督,及时启动问责等相关程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叶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