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公开:打造百姓看得懂、能监督的“阳光财政”
来源: 日期:2016/12/02 浏览:537次
更新时间:2016-8-29 9:47:24
20160824日   来源:封面新闻
    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是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重大改革举措。预算公开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4日,财政部预算司有关领导接受了封面新闻(thecover.cn)记者的采访,对我国的预算公开工作做了全面介绍。据该负责人表示,我国的预算公开工作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初步实现了以公开促改革、以公开促规范的良性循环过程。
    我国财政预算公开的体系基本形成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预算公开法制框架基本确立。初步形成了以预算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意见》为指南,涵盖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转移支付预算多层次、多方位、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公开法制模式。
同时,我国的预算公开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由财政部门公开政府预算、转移支付预算,各部门公开部门预算的预算公开体系。在此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各部门  按照谁制作、谁公开要求,主动公开预算管理法规和政策、预算编制办法及流程等,进一步充实了预算公开信息。
    我国财政预算公开的方式日益完善。形成了以表格、文字、视频等为主要公开内容,以政府网站为主体,政府公报、报刊、广播、电视、实体政务服务中心为补充,政府网站与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等合作协同的多平台、多渠道公开格局,公开和获取预算信息更加快捷、便利。
此外,财政部出台了系列指导地方预算公开的办法,推动地方预算公开。地方制定了相关制度,规范本地区预算公开工作。
    老百姓看懂预算数字不再难
  为打造“阳光财政”,使公开的预算让社会各界看得懂、能监督,近年来财政部积极采取措施,改进预算管理,强化预算公开工作,努力使公开的中央政府预算符合人民群众和社会期待,提高公开实效。
  据该负责人介绍,财政部始终坚持不留信息死角,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系,做实“家底”。同时,将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部上报全国人大审议并向社会公开,亮出政府全部“家底”,公开不留余地。
  同时,财政部在公开预算收入总额的同时,公开中央预算收入构成,其中,税收收入分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公开,非税收入按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等项目公开,政府性基金收入按基金项目逐项公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分行业公开,讲清楚政府的收入是怎么来的。
  在公开预算支出总额的同时,财政部还细化公开内容,回应群众的关切。一般公共预算在按教育、科技、节能环保等22个大的功能分类公开后,再细化到类下的款、项两个层次,如教育支出细化公开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7个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21个项,基本支出进一步细化到工资、津贴、办公、差旅等58个经济分类科目,政府性基金除逐项公开每项基金支出情况外,也细化到项,说明政府的钱做了什么,最终是怎样花的。
  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等情况,财政部进一步改进工作,将专项转移支付按项目公开、分地区公开。公开中央基本建设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专项债务余额情况,回应社会对转移支付、政府投资和财政风险的关注。
  财政部相关部门还主动加强政策解读。在财政部门户网站公开中央政府预算时,开展“两会特别访谈”,组织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专家、新闻媒体等对预算进行解读,出版年度《中国财政基本情况》,解疑释惑,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预算公开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预算公开进展明显,成效显著,但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以及社会公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难发现,目前各级财政部门公布的预算报告公开渠道多,内容分散,群众不好找;数字表格多,图文解释少;法规政策多,解读说明少,群众难理解等。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认真采取措施,务求公开实效,确保公开的预算信息人民群众找得到、看得懂、能监督。
  据介绍,财政部将引导各级财政部门继续推行“互联网+政务”,逐步实现实体公开平台资源向网络平台过渡,提高网络化、信息化、集中化水平,加强网上公开资源分类分级和目录管理,继续促进门户网站与实体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新闻网站、商业网站互动,多管齐下,相互配合,互相补充,解决预算公开信息想找不好找问题。
  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将在公开政府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开预算政策、编制依据、执行结果等,实现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全覆盖。逐步将部门预算细化到具体用钱单位、具体用钱项目,实现部门预算公开到部门、到单位、到项目的全覆盖。除公开转移支付项目、分配办法、分配结果外,进一步公开使用和绩效情况。
  各级财政部门还将提高公开实效——更加重视社会需求,加大教育、医疗、环保、社会保障等财税政策公开力度,确保公开有效服务公众生产、生活,落实谁制作、谁公开、谁清理要求,及时清理、更新预算信息;加强解读,做到表格、文字、图表等相配合,切实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为了提高可操作性,财政部还将推动研究制定统一的预算公开办法,进一步规范公开内容、标准、方式、程序等,解决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预算公开进度不协调、内容不一致、口径不统一、不利监督等问题。
 
新闻点评:
    国家对于预算公开、打造阳光财政作出了切实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预算公开的总体情况预算公开法制建设预算公开明显进展以及改进预算公开工作的进一步举措,可以看出,我国预算公开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预算公开是建立和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而公开透明的方向是使社会各界都能依法了解并掌握预算资金的来龙去脉,尤其要让大众百姓清楚政府究竟在干什么,进而推进政府政务公开透明改革。因此,预决算报告应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普及预决算知识,能够让非专业人士清晰地明白预决算相关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王琳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