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预决算”不能只让会计看得懂
来源: 日期:2017/01/06 浏览:404次
2016年11月23日    郭元鹏     来源:长江日报        
      为推动地方进一步做好预决算公开工作,近日,财政部印发《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规程》明确,地方应当公开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不得少公开、不公开应当公开的事项,做到地方政府预算体系公开的全覆盖。要让百姓能看懂,能监督。(11月22日《经济参考报》)
      公布地方预决算,是实现财政透明的需要。随着这几年政府财政透明度的加大,向社会公布地方财政预决算做得已经很好,做到了让百姓“看得见”。国家财政部再次制定规范,就是要让公布预算、决算成为常态,更好接受百姓监督,从而规范地方财政开支,把钱用到刀刃上。
      虽然预算、决算百姓已经实现了“看得见”,却也有遗憾,那就是“看不懂”,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很多人感叹:这样的财政预算、决算也只有“财会人员才能看明白了”。向社会公布预算、决算是个好事情,体现了政府接受监督的决心。可是,如果出现了看不明白的现象,则失去了公布的意义。
      去年的时候,作为地方媒体记者,我参加了地方两会报道。在审议政府预算、决算报告的时候,每一个人大代表的手里都领到了一份“预算决算报告”。按说,这样的监督范围是不小的,可是却出现了尴尬。一位坐在我身边的人大代表问我,你知道这些内容是什么意思吗?我看了看也直摇头,我说我看不明白。其实,“看不明白”的人大代表有很多,这些人大代表多是来自于基层的,他们是工人,是农民,是支部书记,他们不是专业人士,不清楚“预算决算报告”究竟是什么,除了复杂的数字,就是复杂的语言。
      当“预算决算报告”成为一本天书的时候,监督何以实现?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医生会看病不会做生意,商人会做生意不会看病。即使公布的预算决算是丝毫没有问题的,百姓也难以看得明白。如果报告是有问题的,他们就更看不明白了。公布财政开支情况,是为了接受监督,只有让百姓“看得懂”才能发挥制度的作用。这就需要实现财政开支的“百姓语言版”,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向社会公开的时候“翻译”一下。
 
新闻点评:
      如今,政府预决算信息的公开程度不断加强,目的在于让老百姓了解政府开支,发挥监督作用,但如果老百姓看不懂,则失去了公开的意义。目前,政府公开的报表中列出的内容仍较为笼统模糊,大多只有收入和支出的总数,很少列出明细,对比国外的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状况,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较为“粗线条”。当然,值得肯定的是,我国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正经历从无到有、由粗到细的发展过程。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内容将会越来越详实,可理解性也将越来越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杨雨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