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预算绩效管理走向“优、实、真、深”
来源: 日期:2019/09/29 浏览:887次
2019年09月19日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我国预算规模增长迅速,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既是举世创举,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9月19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北京举办的首届预算绩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说。当日,诸多国内外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国家治理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展开研讨。
许宏才介绍,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我国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实施一年来,在中央层面,所有中央本级项目、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以及专项转移支付都实行了绩效目标管理;预算执行中,中央部门对所有本级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实行“双监控”;年度终了,中央部门和地方对照年度绩效目标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实现了预算绩效全过程闭环管理。中央财政还建立了重点政策和项目绩效评价机制,不断加强结果应用,推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进完善政策。
在地方层面,《意见》出台后,各地区预算绩效管理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一批可供借鉴的绩效管理新举措、新方法。比如,北京全面实施事前绩效评估,探索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浙江优化财政资源配置,集中财力用于急需支持的重点事项,推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广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共性和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此外,2018年全国扶贫项目资金实现了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不仅解决扶贫项目资金“最后一公里监管难”的问题,也为市县层面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专家指出,市县政府部门的预算绩效意识和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绩效目标编制不够科学合理,绩效自评不够严格规范,绩效信息向社会公开不足,绩效责任约束作用不强等。
对此,许宏才表示,将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落实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本身提质增效;硬化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和约束等方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要持续改进预算绩效管理方式方法,提高科学化水平,做‘优’绩效目标,做‘实’绩效监控,做‘真’绩效自评,做‘深’外部评价,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对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全周期跟踪问效,对交叉、重叠、执行率不高、效益低下的项目和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压减,杜绝任性花钱。”许宏才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介绍,目前,我国大口径的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已达到30%左右,政府支出的总量与方向,对于整个经济的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宏观经济稳定等,作用十分巨大。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绩效评价指标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又易于操作?绩效信息如何应用?跨部门资金如何评价?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合力探索和研究。
“从国际来看,预算绩效管理是各国财政一以贯之的改革内容。”张军扩说,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逐步建立起涵盖项目、部门与跨部门的整体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一直探索有自身特点的预算改革方法。
审计署副审计长孙宝厚建议,要公开更加全面具体的预算绩效信息。应当从制度层面作出规定、提出要求,在满足财政部门及更宏观管理需要的同时,部门单位必须公开适应内部人员及社会不同层面需要的、更为全面具体的、能看懂更有用的预算绩效信息。在大力推进第三方预算绩效评价方面,要确保承担评价的第三方必须相对独立,在知识、能力、经验和操守等方面是真正合格的第三方。
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局长芮泽表示,中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符合全球趋势。中国幅员辽阔,在推动此项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地域的差异和多样性,可以先在一些省份进行相关试点,总结经验。另外,要把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夯实,具有全面准确的绩效指标和信息。
新闻点评:
2018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正式印发并实施以来,在中央层面,预算执行中以及预算年度终了时均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实现了预算绩效目标全过程闭环管理,同时各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涌现众多可借鉴的绩效管理新举措、新方法。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将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前我国预算规模增长迅速,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成效显著,但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市县政府部门的预算绩效意识和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绩效目标编制不够科学合理,绩效自评不够严格规范,绩效信息向社会公开不足,绩效责任约束作用不强等。
为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预算绩效管理方式方法,使预算绩效管理走向优、实、真、深,政府就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落实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本身提质增效;硬化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和约束;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政府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地域的差异和多样性,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王新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 2019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箱:gova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