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10:23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高红海
当下,关于地方债务规模的争议不断,而在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看来,类似这些都是国家负债的一部分。研究和分析国家资产负债表,则有可能对理解和应对这些国家债务有所裨益。用会计算出国家资产负债,“如同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并进行分析决策一样,国家也可以尝试编制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其编制原理是一样的,那就是采用会计的原则。”曹远征告诉记者,理论上,可以把国家某一个时点的所有资产负债反映出来。
事实也是这样。曹远征组织一班人马,耗时1年,在已公布的1998年国家资产负债基础上,结合历年统计年鉴中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数据,经过会计处理,计算得到2008年包含居民、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四大部门的国家资产负债表。
尽管得到的并非精确数字,但从存量角度反映国家资产负债整体概况并识别和量化国家短期、中期、长期可能发生的风险,相对于仅仅看GDP、财政收支等流量数据,这依然是一个重要参考。
在研究中,曹远征发现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状况整体还是很好的,资产运用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很强。同时,曹远征团队尝试构建了我国政府的财政风险框架,并分类考察了我国中央政府的直接显性、直接隐性、或有显性以及或有隐性四类债务。
曹远征认为,从直接负债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债务规模不大,整体水平似乎远在警戒线以下。但如果再将转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性的、或有的债务考虑进来的话,我国政府的债务规模亦不可小觑。
在他看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方式从过去的直接支持转为担保或隐性承诺,这最终会演化为政府负债。比如,福利欠账等就是我国隐性的、或有的债务。
从会计角度理解债务缺口
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加拿大等部分国家已是法定要求,中国在这方面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尽管人们对用会计标准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疑问,但却对一些研究结果提出质疑,比如人们会争议地方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以及养老金是否存在缺口。
“之所以有一些数字争议,这主要是因为概念没搞清楚,很多人不明白国家资产负债表给出的是会计计量的概念。”曹远征解释说,很多人把有关债务缺口理解成现金流量表上的缺口。
曹远征以企业报表编制为例说,有资产负债表就一定会有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即使现金流量表永远为正,其损益表也可能为负,比如企业尽管有现金,但经营却出现亏损。其原因可能是销售规模不够大、销售收入不够多,解决的办法通常是扩大投资、扩大产能、扩大销售能力。
这样一来,亏损的缺口就变成了投资的倒数,假定投资利润率是10%,100万元的亏损缺口就需要1000万元的投资。这1000万元的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企业的资产,但如果企业没有这1000万元而去向银行借款,就体现为1000万元的负债。如此,负债规模自然比原来的亏损缺口大。
同理,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中,一些负债项目虽在现金流量表上是正的,但在损益表上可能是负的。为了弥补缺口,就需要进行相应投资,而若国家拿不出这些投资,这就形成了相应的负债。
像企业一样应对国家债务
在现有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一些负债缺口在往后的年份会逐年放大。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呢?
曹远征认为,还是要学习企业和家庭过日子的做法。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决策者通常会关注分析债务的可持续性,资产负债表不牢固主要表现为结构错配、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等。以结构错配为例,企业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一项资产卖掉去买需要的资产,家庭也一样,比如把汽车卖掉去还房贷。以期限错配为例,可以把短债换成长债。以货币错配为例,可以把当前风险大的币种换成当前风险小的币种。
同样的道理,解决国家负债的方法也是先看相应债务的类别,采取类似于企业和家庭的做法。比如,对于养老金缺口,可以通过国有股权划转等制度安排等予以弥补,用解决债务结构错配的方式来解决。对于铁路、地铁等投资回报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债务,可以用债务展期、发债等方式将短期债务换成长期债务,用解决债务期限错配的方式来解决。
曹远征认为,国家资产负债表对于国家的意义,不仅在于反映了某一时点的国家资产负债的整体存量信息,还在于能够像显微镜一样揭示未来的风险在哪里、在什么时点发生,从而有效应对。
“更奇妙的是,有了国家资产负债表这样的视角,我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和做法也可能会不一样。比如对于所谓的国有企业垄断和暴利问题,当发现其能够为我们提供养老金时,我们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它的股东,就会更好地对它进行监督,这样可能给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带来改变。进而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视角,也可能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提供新的启示,甚至可能会启动一系列改革。”曹远征说。
新闻点评:
寻求“理想的资产负债表”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议题之一。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迅速扩大,财政透明度和财政的可持续问题成了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政府资产负债表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的运行和一定期间政府的财务境况。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将信息使用者主要界定为内部使用者,外部使用者的需求多被忽略。从报告的信息来看,侧重于反映预算收支情况,而政府和行政单位的基础设施、无形资产、自然和文化遗产、公共项目的未来日常维护成本、或有负债都没有得到记录和披露,这非常不利于政府财务状况的评价。目前,海南省、甘肃省、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已先后启动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工作。尽管此举更多是致力于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试编工作也尚处于方案设计阶段,但未来一经正式编制,有望为评判地方政府举债能力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李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