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4日 22:18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梁薇薇报道
转自: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0804/221816340179.shtml
7月28日,审计署发布消息称,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消息一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据了解,近两年审计署持续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但审计的目的有所差异,而此次作为新政府上台后首次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有专家认为,此次审计的目的是再次对政府性债务进行摸底,为新一届政府解决财税体制改革做铺垫。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研究员于树一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系列的政府性债务审计最核心的意图还是防范风险,在全面了解债务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将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尽在掌控之中。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对各级政府收支进行全面摸底,了解当前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配置以及政府责任划分和财政能力状况,政府性债务摸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虽然较好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但是随着近年来,地方财力相对困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说法一直出现。甚至有人提出地方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间的财权、事权划分不匹配。但也有人提出这种说法是个“伪命题”。“伪命题”观点的人士认为现在地方政府净上交的省份并不多,此外,上交的财税,大部分还会通过转移支付和回拨下放到地方,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财权与事权是两个概念。
在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张广通看来,财权和事权永远也匹配不了,而地方债务问题从源头上来说,是赤字财政搞经济,“唯GDP”论成为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他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都在借钱或者卖土地千方百计的筹集资金,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不断膨胀的债务问题也对税制改革提出的挑战。
在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地方财政来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中央财政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会更加严峻,而这也进一步影响到转移支付。
从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此外,8月1日起,营业税转增值税将在全国“双扩容”,预计2013年减税规模达到1200亿元。
虽然减税使得企业受益,但张广通认为,地方政府本来财政收入就不怎么样,再减税就很不情愿,所以落实起来会有阻力。
近期一些媒体报道,包括广东、河南和河北等GDP大省官员进京“喊穷”,拜会财政部求支持。因此,在财税改革问题上,有人提出如果把消费税收益归地方所有,就会激励地方政府将投资转向与居民消费有关的行业和领域,由此可以改变地方政府“唯GDP论”发展。
对此张广通认为,对于消费税,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搞清楚消费税是什么性质的税种。它是一个带有很强调控性的税种,并不是一个取得收入的税种。关于消费税应不应该给地方分成,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起就一直争论,最后的结果是消费税百分之百归中央,就是由消费税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么现在想要分成,这是可以探讨的。但是下发给地方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这很有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左手收右手退”,“明征暗退”的现象出现。
对于未来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于树一认为“营改增”可以作为契机,因为“营改增”必然导致中央和地方税收结构的调整,这样的调整刚好是启动财税体制改革的机会。
然而,“除了减税以外,还要增税,两手一起抓。此外,解决了税的问题只不过是一个收入的问题,税种改革了以后,税制也要改革。”张广通强调,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到现在,中央和地方都是实行分成税,中央拿大头,地方政府拿小头。如今20年过去了,要解决收入合理平衡的问题还需要财政体制来调整,这又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新闻点评:
近年来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突出,此次审计署对政府型债务再次进行审计将有助于帮助国务院掌握各级政府全口径负债,清理变相融资,同时也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基础数据,从而为新一届政府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做好铺垫。
我国财税体制困境由来已久,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地方政府权责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导致诸多基建投资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筹措资金,土地财政问题也十分严重。可以说正是财税体制的不完善为土地财政与地方融资平台带来了风险。因此,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全面推行财税体制改革已成为必然选择。在未来的财税改革中,应该对政府债务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建立可持续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例如可通过增加地方政府税收份额或者逐步建立新的地方税种为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其次,控制地方政府支出,严格制约地方支出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限制地方政府支出规模,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最后,应增加地方财政的透明度,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督。财政应该公开透明,并充分发挥地方民众监督政府的作用,同时也应该发挥地方同级领导的互相监督作用。总之,只有推进财税体制及其相关领域的改革,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才能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