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政报告制度改革启动 2020年前公开“家底”
来源: 日期:2015/01/03 浏览:545次
2015-01-01 来源:东莞阳光网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近日批转的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公布,标志着中国将正式启动政府财政报告制度改革。根据改革时间表,到2020年前,力争所有各级政府都要编制财务报告,全部“家底”经审计并报人大备案后,将向全社会公开。
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核心问题就是要让各级政府明白资产和负债的区别,要让公众把政府“家底”看清楚。
“家底”不仅有金银细软,还可能压着一堆账单白条,更符合资产负债表的本质。亮“家底”就要把细软和白条全晒一晒:政府有多少固定资产、每年收了多少钱、债务规模有多大、日常运行成本多大、有多少现金流量……所有这些关系政府完整财务状况的信息,都有望在今后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
为什么改
政府“家底”:资产、债务、行政成本都不能少
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在很多国家已是常事,但在我国却是新鲜事。现在我们要了解政府有多少钱,主要通过财政决算报告,里面反映政府这一年有多少财政收入,花了多少钱。但从中看不到政府完整的财务状况,如果出现极端情况,人们也不会知道一个表面运行正常的政府是否早已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而要掌握这些信息,就要靠未来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就跟企业资产负债表一样,从中可以判断政府财务是否安全,是否会像美国底特律政府一样宣告破产。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说,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大规模举借债务,财政风险不断积累。一级政府到底有多少资产,明的暗的到底欠了多少债,政府运行成本大不大,只有摸清这些家底信息,才能知道国家财政是否安全。这正是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重要原因。
而要真正摸清政府家底,政府财务报告就要尽可能完整地反映政府资产信息。相比现在的决算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包含三大最关键信息——政府资产信息、政府负债信息、政府行政成本信息,这三项少了哪一项都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情况。透明度是衡量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只有提高政府财务透明度,公众才能更好参与社会管理,政府才能更有公信力。
有什么用
“家底”报告将成信用评级重要依据
一份包含政府全部“家底”的财务报告能拿来做什么?改革方案明确指出,2018年到2020年期间,在完成围绕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相关制度建设后,将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的分析应用体系,这意味着“大数据”时代这些信息将对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产生重要作用。
“风险取决于手中有多少钱,只看收入不看资产,不掌握偿债能力,必然存在风险。摸清家底,才能全面防控财政风险。”刘尚希说。
在财政部看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将成为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未来,投资者买不买地方债券,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就是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如果缺乏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等,信用评级将失去有效信息支撑。
目前,我国也在准备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其中的居民部门、金融部门以及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信息已相对较为完善,但政府资产负债表信息相对缺失。未来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出现无疑将夯实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基础。
真实性如何保证
让人民监督政府倒逼政府“自我革命”
与上市公司的年报一样,政府编制的这份财务报告要接受审计,保证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审计之后,这份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一同,将依法报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每一步都会在法律的保障下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数据的质量是编制这份财务报表的关键,只有搜集准确的数据,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才能反映真实情况,这需要各级财政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是对现有能力的考验。
对各级政府而言,编制这样一份财务报告的确是一场自我革命。然而,改革就是“啃”硬骨头,此次改革给出了路线图与时间表。
一些专家也建议,希望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法规确保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化,不要受领导人更替而变化,同时,要加大监督,特别是社会公众监督。
新闻点评: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有助于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行政运行的效率,减少政府预算编制的“自肥”空间,遏制政府盲目投资造成的行政资源浪费,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也将成为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 ,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信用的建立,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政府财务报告全面地评价各级政府的财务状况,对其发债信用和偿债能力做出评估,决定是否要投资地方债券。
总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调动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使得政府更具公信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