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 罗莎 来源:中国会计报
科研经费的科学、规范、高效管理,又一次成为了科技创新中的热门话题。
7月11日,安徽省纪委监察厅通报了4起省属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违纪问题典型,其中,有两人被直降4级,从教授四级到讲师八级;一人被直降5级,从教授三级到讲师八级。科研经费管理再成焦点。
国家早已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重点管理项目之一。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指出,要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大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会议还确定了要从5个方面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从“重过程”转为“重结果”
据了解,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简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将直接费用中多数科目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差旅会议管理不简单比照机关和公务员;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对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可自行采购和选择评审专家;合理扩大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基建项目自主权,简化用地、环评等手续,对利用自有资金、不申请政府投资的项目由审批改为备案等。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刘用铨认为,科研院所及高校长期以来依照投入型预算编制预算,“经费用途列得很详细,但并未重视科研成果与经费的关系”,应转变预算编制思路,从现在的投入型预算转变成产出型预算。科研经费应是相关部门用于购买相关科研院所科研结果的经费,是用于购买服务,要以结果为导向进行管理。
他说,现有的科研院所的预算管理重视合规性,重在控制经费使用的过程,“科研经费的使用,应更关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教授张琦也表示,多年来科研院所对科研经费重形式合法合规、重过程严格控制、重进度严格管理,轻结果考核评价,甚至某些单位有变委托人负责为依托单位财务部门负责的倾向,不管项目执行结果,导致突击花钱的情形出现。
他说,行政机关根据级别来决定差旅和住宿等标准,而对科研人员应考虑其工作和身体状况,尤其是对年长的科研人员,科研对其脑力和体力的影响较大,应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些专家学者的级别并不高,但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很高,就不应仅从级别来考虑差旅费用的支出。”张琦说。
而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差旅会议管理不简单比照机关和公务员等规定,充分考虑到了人才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经费的使用。张琦说,“例如有的科研院所可能由于科研人员经费较低,或者邀请了非本项目的在职科研人员参与,按规定不好开支人员经费,就从多开发票报销等方面做文章,多发劳务费,这样更混乱,反而不利于经费管理。”
建立成果考评机制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科技创新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4年,中央财政一般公共预算中的科学技术支出从1009亿元增加到2899.2亿元,并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其中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政府属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研发经费约为3000亿元。
庞大的科研经费只有高效地运用才会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张琦认为,科研院所有其自身的特点,经费使用不应完全比照机关和公务员,应将重点放在科研成果考核评价和严格奖惩机制上。
此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直接费用中多数科目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最终结余资金可按规定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在张琦看来,项目结项不代表该项科研工作就结束了,还可以根据这一成果继续深入调研,可能会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做法值得参考。他们的现行规定是项目结项2年内科研院所不用上缴结余资金,经费可由项目组自行用于项目的后续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会有后续评估,如果项目组后续还有其他相关成果,将会是考核中的重要评价依据,可以在今后再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作为重要参考。”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原本某项研究需要深入实地调研。但随着研究的推进,发现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到结果,节约成本,但经费的用途和需要的资金数额就会发生变化。”张琦说,这就需要预算相对灵活。
但在经费“松绑”初期,可能会发生转型期经常出现的情况。“如果成果评价不到位或由于科研院所习惯于当前的重过程控制的经费管理模式,就会减弱‘松绑’的效果,这需要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转变观念。”张琦分析。
对此,刘用铨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对于科研院所的项目申请应引入竞争机制,并保证项目的可测量性。这两点有利于评估科研成果,保证项目的可竞争性和结果量化、价格量化。”刘用铨说,这也需要避免重有形资产投入轻智力投入。
此外,张琦认为,高校的经费使用可以分成两部分,行政类的经费使用比照机关和公务员,科学研究类的经费使用按照科研规律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