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反思欧债危机,政府债务应主要由国内公众持有
来源: 日期:2012/10/22 浏览:658次
2012年09月19日 19:20 财经时报
转自:http://www.businesstimes.com.cn/2012/opinion_0919/804.html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撰文建议,政府债务应主要由国内公众持有,这有利于形成“制约”和“共识机制”。
最近发生在欧洲的债务危机显然令中国政府高层有所思考,如何避免在未来出现债权人利益和国内公众利益出现巨大分歧的头疼局面。
周小川认为,让政府债务基本集中国内,公众之间更容易形成共识。“现在欧洲的情况是,一方面政府实施财政整顿政策,另一方面公众却走上大街示威抗议,”周小川不无担忧地写到。
此外,周小川的论据还包括,如果某国在国际上借款,但却无法提供足够的还款保证,而外国投资人也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那么定价就可能出现问题。如果政府将绝大部分国债卖给国内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就会仔细权衡国债对他们微观经济情况的影响。
不过他也表示,如果负债的政府确实需要在国际上筹集,应向世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借款。周小川认为,非上述组织的外国投资者很难对别国政府的主权政策予以制约,这不仅是因为信息不足,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权力和渠道。
然而周小川提到的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和日本现状类似。绝大部分公债由国内企业或居民持有确实可以在偿债困难时获得理解,再度借债的成本也不至于快速升高,但这种做法的缺点之一是令管理层缺乏改革的紧迫感,财政问题一再拖延,这也是今天日本遇到的问题。相反,欧洲债务国在财政整顿措施上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缺乏足够透明和有力的媒体监督机制,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很有可能无法及时让国内债权人获悉,周小川期待的“制约”作用恐怕要大打折扣。
周小川还建议,如果中国今后能建立一个地方政府债务体系,地方债务应主要出售给当地居民,由当地居民基于自身的养老金、福利等问题来考虑是否购买。
他认为,如果发债主体为省、市政府,而市场为全国性市场,也会出现举债缺乏制约、道德风险、定价机制失效等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就存在这种问题。
新闻点评:
针对我国地方债务缺乏约束的现状,周小川行长在总结了欧债危机的教训后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体系的构想,并且建议地方债应主要出售给当地居民。这个构想和建议若能实施,必将很好地解决地方债务约束性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治理,最终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大多是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发行债券等渠道。然而,在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下,若想通过将地方债出售给当地居民约束地方政府债务,还需要从整体框架上做出调整。首先需要增加财政信息透明度。目前我国政府缺乏足够透明和有力的媒体监督机制,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无法及时让国内债权人获知。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加强人大的监督作用,明确地方人大对地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职能,增强实质性审查的力度,形成有效的制约关系。其次,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央政府第三方的监督作用,建立完全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杜绝财政专户,减少地方政府的各种非税收入和预算收入。此外,我国还应尽快建立政府债务管理体制,促进举债体制规范化,明确地方政府偿债责任人,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债券发行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为实现有效约束地方债务的目标形成更好的制度保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
点评人: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