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捷: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 日期:2017/09/03 浏览:584次
2017年9月1日来源: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
8月29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肖捷作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7年8月29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财政部部长 肖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报告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请审议。
一、预算执行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落实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预算决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城镇就业平稳增加,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质量效益回升。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762.46亿元,增长10%。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背景下,收入增长好于预期,这既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综合反映,也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企业盈利状况改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税收收入94503.12亿元,增长11.2%;非税收入16259.34亿元,增长3.4%。分级次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400.3亿元,为预算的66.7%,增长9.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58362.16亿元,增长10.4%。31个省份中,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有17个,个位数增长的有13个,收入下降的有1个。分税种看,国内增值税增长4.4%,主要是营改增政策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去年上半年地方清缴营业税基数较高。企业所得税增长12.7%,主要是企业利润较快增长带动。个人所得税增长18.5%,主要是受居民收入增长、财产转让所得增加等影响。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32.2%,关税增长19.7%,主要是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带动一般贸易进口大幅增长。出口退税增长19.7%,主要是出口增长较快。分行业看,能源原材料行业税收高速增长,中高端制造、批发零售、房地产等行业税收增长较快,建筑业、金融业受营改增减税效应影响税收下降。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979.38亿元,增长14.5%,高于今年同期收入增幅4.5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6523.36亿元,完成预算的55.8%,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0456.02亿元,增长15.5%。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等支出分别增长15.3%、23.5%、16.7%、41.7%,均高于支出总体增幅。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7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28394.99亿元,增长31.6%。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2427.49亿元,增长12.1%;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25967.5亿元,增长33.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长37.3%。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24943.33亿元,增长26.7%。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本级支出907.12亿元,下降4.7%;地方政府性基金相关支出24036.21亿元,增长28.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增长30.1%。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1—7月,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702.84亿元。其中: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18.49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484.35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50.54亿元。其中: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支出146.06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404.48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1—6月,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1392.9亿元,增长28.8%。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4672.9亿元,增长23.8%。基金收支增长较多,主要是部分省份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及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提高了筹资水平。截至6月底,基金累计结余73586.6亿元。
总的看,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有力地保障了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同时,财政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基层财政困难较为突出,有些市县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维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主要依靠上级补助。一些资源禀赋弱、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的区县,缺乏新的支柱产业和税源,后续收入增长乏力。一些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借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研判,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落实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预算决议情况
按照全国人大预算决议要求,财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预算法,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严格规范预算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1—7月已拨付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214.8亿元,用于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过程中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有序推进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支持清洁能源发展。通过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资金80亿元,支持中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将棚户区住房改造与去库存结合起来,鼓励商品住房库存量较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地方,进一步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落实和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债权转让核销等相关财税政策,推动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建设,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继续支持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二是坚持以创新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聚焦重点,财政科技资金主要支持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特别是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为自主创新提供源头动力。推动落实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工程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支持实施“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提高补贴精准性有效性。对中央农口相关专项转移支付,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调整完善玉米和大豆补贴政策,多渠道消化政策性粮棉油库存。支持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田园综合体建设等试点,继续实施“粮改饲”“粮改豆”和耕地休耕轮作试点。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00个产粮大县,面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试点农业大灾保险。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